■本報記者 朱漢斌 通訊員 林偉吟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的放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團隊創新性地提出效應免疫細胞布控(EICD)的腫瘤診斷知己知彼概念,揭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免疫機制,為評估抗腫瘤免疫力提供了理論基礎,有的放矢有助于制定精準的腫瘤診斷知己知彼免疫治療策略。近日,免疫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免疫學進展》。有的放矢 “EICD概念不僅適用于乳腺癌、腫瘤診斷知己知彼肺癌,免疫它對任何一個瘤種都是有的放矢適用的。更重要的腫瘤診斷知己知彼是,EICD為患者是免疫否適用免疫治療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參考?!彼螤栃l對《中國科學報》表示,有的放矢根據這一理論,腫瘤診斷知己知彼他們將進一步擴大研究覆蓋的免疫腫瘤類型和患者范圍,獲取更精確的研究數據。 “免疫力”是非常寬泛的概念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抗腫瘤能力?如何增強自己的抗腫瘤能力?這是很多人都會關心的問題。 “老百姓常說,‘腫瘤病人長期服用靈芝和蟲草可以增強免疫力’,其實這個觀點不完全正確,因為‘免疫力’是非常寬泛的概念?!彼螤栃l說,這里提到的“免疫力”,本質上指的是免疫系統特異地識別“自己”、清除“異己”,從而保護機體免受疾病侵擾的能力。 宋爾衛解釋道,正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特異性免疫力就像一枚“定向導彈”,用于抗細菌、病毒感染的免疫力不能用來抗腫瘤。因此,服用蟲草和靈芝對人體免疫力的提升,并不能精準對應到“抗腫瘤免疫力”,因而不能說“服用蟲草和靈芝就能預防腫瘤復發”。 除了免疫系統“定向攻擊”的方向之外,“導彈”火力的強弱也影響著抗腫瘤的進程?;鹆μ?,無法有效殺滅腫瘤細胞;火力過猛,則會“敵我不分”,攻擊自身機體,導致皮肌炎、間質性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 “通過激活患者體內自有的免疫體系來識別、攻擊癌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顯然是當前最光明的抗癌道路?!彼螤栃l說,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復雜,而且分工特別明確,對抗病毒、細菌的免疫細胞不參與對抗癌細胞,對抗異物侵襲的免疫細胞不會“插手”抗病毒。 基于腫瘤免疫逃逸機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宋爾衛提出,聯合多個調節EICD的免疫變量來綜合全面地評估抗腫瘤免疫力的強弱,鑒定腫瘤的免疫表型分型,判斷免疫細胞的功能狀態,預測腫瘤患者預后、復發風險和免疫治療效果等。 “冷熱腫瘤”劃分存在局限性 近年來,醫學界提出了“腫瘤分‘冷熱’”的新觀點。這種觀點可概括為:“冷腫瘤”對免疫治療不敏感,患者療效差;“熱腫瘤”則對免疫治療相對敏感,患者療效較好。一般認為,“冷腫瘤”表現為腫瘤中T細胞比較少或者沒有T細胞浸潤,這類患者的預后較差,且無法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相應的,富含T細胞浸潤的“熱腫瘤”對免疫治療敏感,具有較好的預后。 宋爾衛則指出,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腫瘤中浸潤的T細胞大部分只是“旁觀者”——空有免疫活性卻不參與針對腫瘤的戰斗,沒有殺傷腫瘤細胞的功能——可能是被腫瘤細胞“欺騙”了,也可能是在“偷懶”。此外,一種可不定向殺傷“異己”細胞的天然免疫細胞——自然殺傷(NK)細胞并未被納入“冷熱腫瘤”體系中加以觀察、應用。 宋爾衛團隊提出的EICD概念,是指效應免疫細胞在淋巴結、外周血和腫瘤微環境中的啟動、激活、循環、募集、浸潤和生存。其中,效應免疫細胞包括適應性免疫的T淋巴細胞和天然免疫的NK淋巴細胞,它們各司其職,聯手對腫瘤細胞布下“天羅地網”。 EICD概念進一步揭示和完善了“冷”“熱”腫瘤的免疫應答機制,有助于精準評估患者抗腫瘤的免疫能力,預測腫瘤患者預后、復發風險和免疫治療效果,同時也為找到更多新的抗腫瘤靶點、研發“治癌疫苗”提供了理論依據。 宋爾衛團隊成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蔡佩娥表示,未來有望通過特定的靶向治療,催化腫瘤從“冷”變“熱”,從而提升抗腫瘤功效。 精準定義“抗腫瘤免疫力” 蔡佩娥對《中國科學報》表示,抗腫瘤免疫力是個體化且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同腫瘤、同樣腫瘤不同的分子分型甚至同一個患者的腫瘤治療不同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抗腫瘤免疫力,這增加了科學家厘清“抗腫瘤免疫力”定義的難度。 腫瘤細胞很“聰明”,它們會想方設法躲避免疫系統的監視,從而存活和發展。人類要打贏抗擊腫瘤之役,須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實現精準治療。 研究發現,合適的細胞因子微環境尤其是合適的干擾素分子,是激活T細胞、提高抗腫瘤免疫力的重要條件。T細胞聚集到腫瘤局部的過程、T細胞激活并實現功能的過程,都是防線構筑的關鍵環節。 “腫瘤病人是否需要采用免疫治療,不能單純以T細胞的數量為標準?!彼螤栃l說。 總的來說,腫瘤的進展是腫瘤和免疫系統動態相互作用的結果,除了對腫瘤本身的分期、病理分型、分子分型等進行診斷以評估腫瘤的惡性程度和對放化療的敏感性外,也要對機體本身免疫力進行免疫診斷,充分了解對抗“邪惡勢力”的“正義力量”。 “EICD的提出,精準定義了‘抗腫瘤免疫力’的概念?!彼螤栃l表示,他們已經在實驗室內驗證了EICD理論對乳腺癌、肺癌、大腸癌、黑色素瘤、鼻咽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應,相關課題組也在加緊對已發現的靶點進行抗體開發和臨床轉化。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it.2022.04.010 |